「路邊攤」發刊詞

《文化研究月報》自創刊便長期接受研究生的文章,早已是許多研究生首度公開發表觀點的場地,現在開放新欄位給博士生,意謂著什麼?我們又如何藉此專欄構作博士生的形象?我們願從博士生的中介性、過渡性的位置,展開想像。

博 士生是什麼樣?該如何定位與自我呈現,才不會扁平化、同質化博士生的樣貌?比之已經拿到博士學位,能一展長才,發揮所學的「前博士生」,我們更焦慮且資源 較少;我們或許是許多「前博士生」的門生,占據著許多「未來博士生」期待的位置;也許得到家裡經濟與精神支持,被設定為乖乖做研究的「全職學生」;我們也 是身兼數份工作的「勞命學生」,焦頭爛額地尋找指導老師;即使沒有因為意外因素必須終止學術生涯,亦未必代表畢業後便路途順暢。我們站在學院裡,是半調子知識份子,銜接教授與大學生之間不上不下的中介位置;我們或早在外頭「有所」事事、知識的生成累積於高塔外;我們腳踏衝突不斷的社會現實土壤,這個現實甚 至包括學院本身。我們是博士生,又是芸芸眾生,無法一概而論。我們的定位朦朧、曖昧又複雜。

這樣的形象透過月報為介面,我們的觀察與觀點能不能使知識與現實發生更多的關係?我們將專欄定名為「路邊攤」——如果不嫌過於流氣,便是期待眾人加入,迎著不明的前途擺攤開燈造/照路。

路 邊攤是日常地景,有人情味、二十四小時到處有、便宜好吃沒有低消;在這裡要坐多久都好,可以一個人、攜伴、併桌、帶外食,或併食不同攤位菜色自開豪宴。當 然,它可能隨時因為什麼原因消匿在巷子裡,或人龍長排吃不到、看著老闆臉色令你草草完事速速離。路邊攤不被當作正式職業,又或許正如任何職業,沒什麼入行 門檻想擺就能擺,也可能隨時倒攤;就算倒攤,換個招牌繼續營業也許便一夜爆紅,甚而終至積富成店、招攬加盟、成為競相收購的品牌。路邊攤隨時都在「發生 中」,它變、它動,但要能成為志業,不能只是賭上不被取締的運氣換取受寵,滿足有朝一日轉為欽定豪華觀光大夜市的夢。在它的趣味兒之外,咱總還得拋開惆 悵,知道如何來到這條路、如何走,無論豪氣或自憐仍得在乎著、拿捏著與環境整潔、噪音管控什麼的倫理的線的扯動。或許,就在與周遭發生關係的過程,想像力 將得以揮灑與實現。

編輯小組:吳姿萱、胡清雅、陳克倫、張立本、劉雅芳

2011426

投稿、加入、意見,請寄:lobin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