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Ema專輯】市集為何要搞「創意」?!

編按:各位捧油,這個月開始讓我們歡迎駐站作家Ema!拍手~~(不是啪啪啪好嗎?

五月初,一則新聞標題為「桃園假日農業創意市集,慘淡沒人去內容描述,剛開張的桃園假日農業「創意市集」因為生意清淡,議員聚集攤商民意,質詢市府應尋求改進方式。為此,市長的回應是「擴大品項、擴大攤位」並增加美食、文創元素,不過市長也說農業「創意市集」確實以販售蔬果為主。既然是以販售蔬果為主,為什麼不稱呼為「農業市集」,硬要加上「創意」?這是意圖使消費者辨識不清市集屬性,而誤入嗎?

台灣在2000年前後開始出現創意市集的場合,是一集合攤販、藝術創作、稀奇古物的販售空間。明確使用「創意市集」此名稱則是到2004 年王怡穎出版《創意市集 Fashion Market》後,才開始大量加註在市集活動上。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在維基百科裡說到:是一種專門售賣富有創意,時尚,原創,非量產並富有商業價值貨品的集市,多以攤位的形式呈現。

日日市集(marketdays)網站上關於我介紹寫道:「台灣的市集非常有趣,商戶來自各行各業,而且幹勁十足,是追夢者的搖籃」。兔牙小熊(2006)說創意市集與一般消費場所不同,同時還具有文化和商業的內涵,對手工藝創作者而言,創作是他們的「工作」也是「生活」,陳列在攤位中的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攤販式的流通與展示,提供手創設計商品或純粹藝術品的另一交流與互動的開放創意空間。又其進駐資金門檻低,產品可自己挑選,不用付出太高創業成本,還能藉此了解本身的創作在市場上的接受度。上述理由,讓創意市集成為設計科系畢業的年輕人投入市場商業模式裡諸多選擇之一(請見創意市集 - 一場波西米亞式的設計嘉年華。出現在創意市集裡的商品,不見得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但卻是能標誌「自我風格」的設計商品(請見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主辦南海藝廊創意市集的小果農(2006)說創意市集維持「市集」的理念,發展成一種「創作與交易」的事件,獨立的創作者各自作著自己的事,兩者卻又同時發生,而創意市集變成為物品與思想誕生地。早期的敦南誠品「非法」人行道擺攤(創意攤販)到在華山或其他場地「合法」的擺攤(創意市集),參與的創作者同時是 「創作者」也是「攤主」。參與者要顧及收入與創意的平衡,且要保持應付隨時出現的創作靈光與消費者諸多提問(奧客)的彈性。楊凌帆2013年研究觀察創意市集的參與者有以下特質:年紀集中在1980年前後;熟悉網路運作,會在網路上賣東西;另外,限於資金,創作品多是手工,以T-shirt、別針為最大宗。

如此「創意設計X市集攤商」的空間群聚模式,到2006年幾乎遍地開花(知名如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誠品書店「一卡皮箱 SHOW 自己」、簡單生活節「街頭市集」……)。創意攤商由於入門門檻不高,導致不少人認為創意市集買賣很容易,只要畫個圖,放在衣服、鞋子、帽子、安全帽上,就可以宣稱自己創立了品牌。這些似懂非懂創作(心裡想的是別的邏輯)的人,帶著從批發商購置的貨品(可聲稱是自己創作)前來擺攤,因為批貨成本低廉、商品可複製性高(但不保證品質純良),造成市集內同質性商品太多(請見新興新文化 玩創意創意市集),似懂非懂的與純創作設計攤商彼此間削價的競爭,賤賣(或高尚)了創作商品的價值,也消耗了創作的意義,使得創意市集產生質變(還包括對主辦單位對創意市集各自不同的期待解讀)與市集數量暴增,呈現過度氾濫的後果。2007 年下半年起,創意市集開始因同質性過高等問題,加上太多創意市集的活動,讓創作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讓創作作品品質下降。商品重複性與品質、市集辦理頻率等因素、讓民眾對於創意市集感到疲乏,熱潮逐漸退燒。2008年後CAMPO、誠品書店一卡皮箱show自己相繼宣布停辦,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愛+玩市集降低辦理頻率(餘請見葉宇萱黃蘭貴的論文)。純以創作為主題的市集紛紛改變型態,加入其他風格與議題裝扮,或直接以議題帶入市集招募內容,如台北公館寶藏巖的「環墟市集」、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台北花博農民市集、宜蘭的故事宅集便二手市集、台南喜市集等,以複合搭配繼續延伸創意市集受大眾關注的可能性,但也因此所見「創意市集」的「創意」慢慢的被其他名詞所取代。出現一開頭提及的桃園農業創意市集的案例與政府想像亦不令我感到意外。當然,到現今仍有許多創意市集是堅持「創意設計攤商」的招募底線,計畫性的審核與創作相差太遠的攤商申請,陸續做出口碑與養成區域民眾到訪習慣(甚至成為一條散步路線,請見網友熱議十大必訪市集)。現台灣藝術市集協會統計2017年遍佈全台常態或週期運作的市集點約有65個(請見:https://goo.gl/e28J6e)。

創意市集此似概念性的名詞,讓主題與風格的設定決定了市集的樣貌(早期仍是創意、設計優先)。最早2000年開始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即是創辦人黃海鳴老師規劃與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結合而生。另一個邊緣人市集Work in Edge 邊緣工事)的自介則寫著:從活絡校園市集文化到走出校園關懷,期許的是將過去被動的狀態化為主動,正視各種變遷的必然性。……「還在的我們保留,逝去的我們追回。」以這樣的起點做為「邊緣」聚集的發想,邊緣人市集每月擺攤的主題設定皆略略不同,20174月的主題是「快閃童年」,3月則是「充滿大家來找碴」的味道。當然充滿在地(鄉村)特色的創意市集也不缺席,如台東2626市集、屏東潮水生活節、台南關廟青青市集。

過去有研究者根據主辦單位的性質及創意市集的內容進行分類(請見葉宇萱2011年的論文):一類是節慶式創意市集,此類市集舉辦時間較短且常伴隨節日、特定活動進行,強調歡愉熱鬧氣氛,屬於一次性、舉辦時間不固定的活動,如縣市政府舉辦的祭典或配合節日主題的市集等。以「存在‧自由」2017宜蘭縣言論自由日系列活動為例,活動寫明是結合座談、樂團演出、布袋戲、市集作為傳達「鄭南榕捍衛百分百言論自由的意志」的方式,這讓我好奇市集擺設的主題究竟要如何「配合傳達」活動的中心意旨?前所云「主題與風格的設定決定了市集的樣貌」,市集內擺攤的攤商是否能滿足主題設定,亦仍有待了解。在活動新聞露出內,無描述市集主題設計細節(難道只是擺擺主題毛巾販售、小旗飄揚、貼紙宣示?)。也有一年舉辦一次在同地點的市集,如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簡單生活節(2006年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開始)。第二類則是屬例行性創意市集,是定時定點的活動,如每週末台北西門町紅樓的創意市集(2007年始)、每週日在台北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舉辦的 Simple Market 2010年始)、台北天母生活市集(2007年始)、台東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2010年始)等都屬之。例行性創意市集有固定時間及地點,持續辦理的時間長,易讓對創意商品有興趣民眾聚集品味。對於創作者來,提供較穩定的販售通路,而這類市集舉辦地點也經過挑選與評估,地方長期與市集共存下,對區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如台北天母創意市集就是以商圈作為長期發展的藝術市集,她由民間組織(天母商圈發展協會)來做管理與規劃(規則明寫:為了販售者及購買者避免發生爭議,及避免淪落批發市場、夜市……),設定為創意商品與二手商品的交易平台。

節慶式的創意市集通常由商業、民間團體或縣市政府舉辦,市集多與其他主題活動配合,具其他目的(也容易失焦),因此雖能吸引許多人前往,但是對於創作者來說,是游擊式的流動趕集,以創作謀生的創作者而言,並非主要販售的通路。節慶式創意市集對創作者與地方政府,展示(主辦單位安排媒體採訪)的功能較大於販售所得,其中也衍生出主辦單位(公部門與民間企業)有目的性的規劃或邀請市集駐點辦理,與市集原本辦理的初衷相左,更甚者是順應潮流,用來聚集人氣使用。農特產展售加上地方特色工藝商品,這些充滿地域分際的市集,雖然主題明確(農特產展售),但也常冠上「創意」之名,攤商內常見原住民手工藝創作商品,如原鄉辦理的農特產市集與節慶祭典活動,地方農特產節結合創意市集的展售活動。「創意市集」對某些地方公部門來說,慶典活動的辦理必要有創意(文創)市集來襯托,隱藏了可作為地方扶植文創產業的政績,又可表現對年輕人文化的重視的潛台詞。徒具形式的辦理「創意市集」,忽略活動背後的價值與意義,也逐漸出現「夜市化」、「園遊會化」的趨勢。

 「創意」市集,真的創意嗎?〉這篇短文雖寫成於2007年,卻已經預示了「創意」市集即將面臨轉型(歪斜?!)的存活方式。電子商務平台在2010年後成為創意市集另一個虛擬擺攤的空間,如pinkoiheyshowcreema62iconpeoplelampetsyfandora等職人手創設計類型的電子商務平台紛紛興起。實體加上網路虛擬市集,無論是靠向上述平台或者自行開發品牌販售網站求生存與曝光,這可算是創意市集攤商們轉型求活的方式之一,或者以此為資本開啟微型創業之路。以Foufou品牌為例,2005年從手繪布包街頭擺攤開始,20078月開始在百貨公司設櫃,20152月進駐誠品信義店(Foufou & friends)並於網路購物平台樂天、pinkoiyahoo販售,20163月停止誠品信義店舖營業(誠品松菸店、西門紅樓店仍照常營業),5月品牌購物官網(Foufou)上線營運。Foufou透過市集的街頭擺攤,累積實力與資金後,調整作品進駐大型文創賣場。於虛擬網站世界,也以同一模式,先在線上大型拍賣網站開店販賣,站穩腳步後,捨棄拍賣網站,集中發展獨立結合店面實體與電子商務的系統。

除了靠向電子商務平台(但電子商務有可能也會有泡沫化的一天),邊緣人市集(Work in Edge 邊緣工事)在多年跑攤各地的經驗參考下,認為市集的下一步,可能是「展覽」(我想此處概念應與公部門辦理活動附屬的市集想法不完全相同),一種具「展演」概念的創意市集(請見https://goo.gl/jPs8di),邊緣工事希望「透過展覽邏輯更加強化對於市集物件的描述?也或者市集的移動性將展覽的各種可能給解放出來?」

參考資料:
小果農(2006)上市的創意,南海藝廊創意市集,藝術家371期,頁180-189
台灣藝術市集協會 https://goo.gl/e28J6e
兔牙小熊(2007)「創意市集現象台灣熱起來」,聯合報,民95115日。http://blog.roodo.com/eslite_market/archives/2447247.html
周孟涵(2012)我可以擁有另外一種生活嗎?專訪手手市集 https://goo.gl/LQ1GUz
游婉琪(2007)當創意市集不再創意,公視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4462
黃蘭貴(2009)「後創意市集時期」的創意品牌發展之路,臺灣工藝33期 ,頁24-31
楊凌帆(2013)《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轉型歷程之研究》,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葉宇萱(2011)《手工藝創作者、創意市集與國家政策—以西門紅樓創意市集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沛樺 2007)「創意」市集,真的創意嗎?喀報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610?issueID=26

3 則留言: